2020“探尋黃河之美”活動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共同主辦。此次活動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行動之一。探訪車隊從青海三江源出發,途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至山東入???,行進車程7500多公里。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探尋黃河之美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寧夏自古修建秦、漢等渠,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牧業發達,湖泊眾多,濕地連片,風景優美,勝似江南。境內有以自然風光為代表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沙湖和沙坡頭景區,也有以歷史文化為代表的水洞溝景區、西夏王陵和鎮北堡影視城,以及黃河樓、黃河壇等眾多旅游景區。
舊石器文化之美
黃河作為眾多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眾多燦爛的文明與文化。以文化歷史為代表的水洞溝景區內就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和明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為代表的長城文化。“探尋黃河之美”隊伍一行首先進入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參觀了解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在通過聲光電立體式的場景體驗后,寧夏歷史的發源、水洞溝文化的形成便脈落清晰地呈現在了大家的腦海中。
水洞溝遺址的發現,也結束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的這個錯誤論斷,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水洞溝村,“探尋黃河之美”隊伍一行看到根據考古發現修復的古人類居所——地窩子,在建筑美學和實用性上都有著其獨特的價值,不斷地為古人類的聰明與智慧驚嘆。
長城文化之美
以長城、藏兵洞和紅山堡組成的明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是水洞溝景區的另一個文化符號。這里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還是中國長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水洞溝景區長城遺址被稱為東長城,起自黃河東岸的橫城,經寧夏靈武、鹽池,入陜西定邊縣,全長3百多里。它也是明代夯筑長城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
在藏兵洞,大家紛紛拿起相機、手機對這座古代軍事建筑拍照,同時感嘆“古人的智慧太讓人驚嘆了”。
水洞溝明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中國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它在軍事戰略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作為長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它都不只是古代的防御體系,也不只眼里看到的是城墻、關隘、城堡和烽燧,長城是一部史詩,更是一種文化,需要去傳唱,需要去挖掘和研究。
黃河文明輝煌燦爛,底蘊深厚。作為黃河文明的一部分,水洞溝景區將堅定文化自信、切實做好文化傳承,為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經濟發展貢獻力量。